隱居遇見伯樂
Advertisements
劉伯溫,他的本名叫劉基,而「伯溫」則是他的字,寄託他對大道的追求。 而他生於亂世,從小就目睹社稷動盪,苦難不斷。
劉伯溫的一生波瀾壯闊,有幸成為亂世中的佼佼者,卻也深陷不幸的命運。 天資聰穎,才華出眾,政治天賦極高。 他不僅有過人的能力,更是一位清廉正直、高風亮節的人,具備成為好官的全部品德。
命途多舛。 高中進士的劉伯溫,由於身分背景和南方籍貫,只能擔任最低級的七品芝麻官。 儘管職位低微,卻從不放棄努力,不願陷入貪污賄賂的泥沼,卻因此受到同僚的排擠。 在那個混亂的時代,元朝的滅亡如影隨形,劉伯溫感到心灰意冷。
直到他在鄉間的隱居中遇到了朱元璋,一切都改變了。
攜手打下江山
南京城內,風起雲湧,兵戈之際,朱元璋求賢若渴,終於三次親自托關係邀請劉伯溫出山。 這位隱居鄉野的智者,被朱元璋的真摯誠意所打動,毅然踏上了南京的土地。
朱元璋與劉伯溫初見,宛如知己相逢。 朱元璋推心置腹,虛心傾聽劉伯溫的意見,最後決定先攻陳友諒,再破張士誠。 這份信任深深觸動了劉伯溫的心弦,他感慨萬分,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非同小可。
“士為知己者死”,這句至理名言在劉伯溫心中迴響。 朱元璋對他的理解與信任,讓他覺得責任重大。 劉伯溫不愧是智勇雙全的謀士,為了回報朱元璋的知遇之恩,他誓死為之拼搏。
在陳友諒的大軍威脅下,劉伯溫冷靜應對,深謀遠慮,以精妙的計策迅速扭轉了戰局。 他喬裝打扮,深入敵方,為朱元璋蒐集情報。 火攻、埋伏、智勇過人,劉伯溫的謀略成為朱元璋得以一步步逐夢的重要支撐。
南昌之戰,劉伯溫再次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,率領大軍圍攻,火攻鄱陽湖,瓦解了陳友諒的防線,協助朱元璋重創對手。 劉伯溫的智謀如同一柄鋒利的刀劍,幫助朱元璋的霸業蓄勢待發。
1368年,明朝建立,南京為都。 劉伯溫的貢獻被賞識,他被封為誠意伯,擔任禦史中丞與太史令,成為明朝初年的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柱。 他並未因功高而驕傲,反而更加積極地投身朝堂,幫助朱元璋制定規章制度,為國家安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大明江山能夠傳多少代
在明朝的大殿上,燭光搖曳,朱元璋端坐龍椅,心中湧動著一股濃厚的興奮。 他聽聞劉伯溫的神機妙算,決心親自一試劉伯溫的智慧。 於是,他巧妙地安排了一場考驗,以一塊燒餅為題,引出了傳世之神奇的燒餅歌。
朱元璋揮手,太監悄悄將扣在碗底的燒餅拿出來,擺在了幾隻碗中之一。 他等待著劉伯溫的到來,心中暗自期待。
劉伯溫被太監領入大殿,朱元璋不待他行禮,急切地問道:「先生可知這幾個碗中是何物?」朱元璋目光炯炯,期待著劉伯溫的回答。
劉伯溫微微一笑,絲毫不見緊張,審視著碗中的情形。 他深吸一口氣,語調緩緩:「半似日兮,半似月,曾被金龍咬一缺。臣猜測,這碗中的當是燒餅。」他的聲音如同幽谷的風,輕緩而 深遠。
朱元璋聽罷,心頭一震,滿意地點頭:「先生神機妙算,果然不同凡響。」他對劉伯溫的智慧感到由衷的佩服。
在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後,劉伯溫不僅為其提供軍事謀略,更是在理論基礎上支持了朱元璋的治國方針。 這一切,如同一個精巧的謎題,慢慢揭開。 朱元璋心生欣喜,他認為劉伯溫是他大明子民的福音。
接下來,朱元璋趁熱打鐵,提出更多問題。 他問:「大明江山能夠傳多少代?」
劉伯溫深深地凝視著朱元璋,眸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,「萬子萬孫。」
他的回答讓朱元璋心頭一震。
創下燒餅歌
朱元璋對於國家的安危時刻牽掛在心。 一日,他凝視著都城的城牆,向劉伯溫詢問:「城牆的堅固程度,能否將一切敵人拒之門外?」劉伯溫微笑,輕聲回答:「燕子不日飛入京,永享山河樂太平。 」
朱元璋聞言一愣,怔怔地凝視著劉伯溫,喃喃自語:「永享山河樂太平。」這是他心中最渴望的景象,大明江山安穩、百姓安居樂業。
他不知道,堅不可摧的城牆並非鐵石所構築,而是內部的忠誠與統一。 他的四子,燕王朱棣,成為了城牆內部最危險的一塊瓦解因素。 燕子不日飛入京,預示著來自家族內部的挑戰,是朱元璋未曾預見的變數。
朱元璋對於燒餅歌的滿意,讓他認為自己的江山可傳萬代,堅不可摧。 歷史的演繹總是充滿了無奈和戲劇性。 尤其是在燒餅歌預測2024年聖人出世,又是否可靠呢? 答案卻難以確切。
歷史的真相往往撲朔迷離,燒餅歌的預言並非劉伯溫親手創作,而是後人在清朝時期甚至是民國時期進行的再創作。
創作者將劉伯溫的對話進行了再加工,賦予了更神秘的色彩。 這些對話多取材自野史,與史實有所出入。 而劉伯溫,原本只是朱元璋帳下的一名謀士,後來成為朝堂上重要的大臣,卻被神話化成了一個超凡脫俗的人物。
關於2024年有聖人出世的預言,則顯然是虛構的,是創作者為了更巧妙地傳遞一些觀點而編織的一段神秘故事。 因為一般人口中的預言往往難以引起信服,而若是出自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之口,卻能在人心中激起更多的信仰。
圖文來自網絡,如有侵權,聯繫刪除!